“拈花湾”取名于佛教中佛祖拈花一笑的典故,昭示着佛祖对禅的参悟。坐落于太湖边,靠山面湖,与灵山大佛依山为邻,尽得天地人文灵气。其外形就如同佛祖手指拈花,所以小镇无处不在的东方“禅境”更令我们心弛神往。当我们沿着路标导示,缓慢行驶进小镇,仿佛一下子从红尘步入了禅境。拈花湾小镇向游人传递的是一种心灵纯净、无欲无图、坦然自得的心态。到过拈花湾的人,大多会被小镇所特有的那种宁静安详,又无处不在的禅意所打动。除了感性的认知,带给我们更多思考和触动的是其产品规划、设计特色及运营之道。整体规划:章法有度,互融相生 灵山小镇·拈花湾规划面积1600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功能定位为灵山佛教博览园的配套工程,主要为景区提供可以休闲养生配套,同时小镇还将作为世界佛教论坛永久性会址。因此,在功能方面项目规划了主题商业街区、生态湿地区、度假物业区、论坛会议中心区、高端禅修精品酒店区五大功能区。 设计特色:大体系与小细节缺一不可 禅文化是整个项目的文化精髓,项目整体规划也是以“禅”文化为主导思想,如在项目主入口设置了去门谷景点,寓意跨过云门谷,便从红尘进入了禅境。位于禅心谷中的会议中心也充满禅意,与之配套的主题酒店掩映在山湾深处,半圆型的围合设计是一种“抱缺”的禅意。鹿鸣谷中高端禅修精品酒店仿佛从林中坡上长出,与自然相融。 还有就是,挑剔苛刻的用材,必须选用最上乘的毛竹,在全国各产地精心挑选,还有经过非常复杂的工序进行测试和加工,其次做这些活的工匠师傅也很有讲究。最终将禅意、质感、美感、韵律、功能多方面融合到一起,做成小镇如此静美的栏栅。 主旨:佛文化+度假=禅意生活方式 如上所述,佛文化+度假的主题已然决定拈花湾的先天基因。然而,要完美提炼这双重命题下的产品主旨,仍需主创者具备“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般的深远追思和灵光一现。在众多选择中,“禅”的出现,如果说不是最好的,也是最适宜而自然的。毕竟,“禅”将这双重命题联接为有机一体。 从佛文化的命题来说,禅是佛文化世俗化的象征,也是东方文化精神的独特代表。如果说灵山胜境成功塑造了佛祖和佛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新一期灵山工程通过禅的方式来塑造俗世对佛的解读,明显能看到大灵山主题的内在统一和延续。 从度假的命题来说,它已经成为国内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之一。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度假并非一种奢望。但是,抵达“挑剔”游客内心的度假产品,却是当今旅游行业的稀缺之物。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深刻的焦虑感已经攫住整个世界的心灵”。新一期灵山工程试图以佛家独有的禅意度假,来解决当今时代的普遍焦虑感,不可否认,立意上已然触动芸芸众生的敏感之心。 正是在“禅”的统领之下,拈花湾才有了自己的灵魂,才有了“东方禅意生活乐土,世界心灵度假花园”的总体定位,也才有了策划设计者们后来尽情诠释的各种对象和追求。 运营:以终为始,围绕休闲度假提升软性服务体验 作为一个综合型文旅小镇,拈花湾涵盖的物业包括酒店、客栈、商业、度假物业等多种类型,系统化的运营管理并非易事。从现有情况来看,餐饮和休闲业态为主的定位基本得到了贯彻,基本复合小镇的休闲度假方向。 灵山小镇拈花湾打造的是一个自然、人文、生活方式相融合的旅游度假目的地,追求一种身、心、灵独特体验的人文关怀,让人们体验无处不在的禅意生活。带给我们的启示: 灵山是无法复制的,但从拈花湾小镇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一个文旅项目要获得成功往往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些无法复制,如区位优势、政商环境等,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有很多优点是可以借鉴的。 首先、创新。从灵山景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他们每一个产品在当时都可以说是领先业界数年。拈花湾在创意策划和设计方面一直非常重视,舍得投入。 第二、冲击。景区要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受感染并沉浸于营造的氛围中,冲击感很重要。拈花湾通过不同功能区的打造,形成了极高的辨识度和视觉冲击性。 第三、集众生百家之长。灵山每一个项目都非常注重借助外脑的助力,并为此不惜重金。设计梵宫请了国内最顶尖的设计公司做了数十个方案,拈花湾从策划、设计到完工也经历5年之久,直到开工前依然在修改设计方案。 第四、精益求精。必须由“品质偏执狂”才能反复磨砺出打动人心的奇观,拈花湾的一片瓦、一丛苔藓、一堵土墙、一块石头、一排竹篱笆、一个茅草屋顶都是经过数十种备选方案精心选择,严苛的户外测试,甚至请来国外匠人指导工艺。 思路决定出路,人们只看到拈花湾现在成功的光鲜,却往往疏忽了项目最初的开发脉络,然后一个作品成功的内在原因大都就隐藏在最初开发的理念和脉络里,因为有了初心,之后才会用心,坚持恒心,才会又最后的蜕变。 作为一个地产从业人员,作为一个行业操盘手,如果你想做度假、做文旅项目、做特色小镇,灵山小镇拈花湾是一定要去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