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古镇,位于安徽省铜陵市,2016年被住建部列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大通古镇,古名澜溪,建镇已有千年。历史上曾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有“小上海”之美誉。
一个地方,
如果冠以“古”字,不论是村落、宅院还是街道,
那么它一定是个有久远历史、传奇往事、烟火味道的地方。
在安徽铜陵,就有这样一个非常低调,却透着古朴味道的地方——大通古镇。
可能很多人对铜陵的第一印象:
富饶的金属矿藏、浩荡的长江,还有美味的蒜姜……
物华天宝,江山如画,不知多少回味。
其实,铜陵还是一座安静祥和、幸福指数高的江城。
在新时代的指引下,一边在求变转型,一边在打造新的城市名片。
大通古镇,当属这座城市对外的第一张新名片。
大通古镇在哪里?
大通位于铜陵市中部,始建于西汉时期,古名“澜溪”,唐代在此建“大通水驿”,成为著名的交通要道。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建镇,1876年,大通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它还是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所以,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的大通是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南重镇,也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千年古镇。
大通,只是江南地理坐标上的一隅,却承载着风云变幻的无数传奇,也见证了古镇千百来的兴衰荣辱。
像所有的古镇一样,街道两排分布着粉墙黛瓦的徽式民居,皆随地形临水而建,大通因水成邑,是“全球唯一的江心古镇”。现存沿街店铺多为清代后期及民国以后建筑,明末所铺的街面石经多次翻修至今保存完好,独具“全球最宽老街”,“安徽中南部近百年来不同时期建筑自然展示街”和“全球唯一铺方形街面石老街”三大特色,是一座保持原样“生活着的历史街区”。
每一片砖瓦,都是耐读的书卷;
每一幢廊檐,都是入画的诗意;
每一条石板,都有先人的足印。
沿着浅红麻石方块铺就的道路,向巷子深处踱步而行,映入眼帘的是修建一新的澜溪老街,街道两旁古吊旗悬挂,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商业的有机结合,看上去倒十分和谐,古徽州的韵味也渐渐凸显出来。
漫步青石方砖,或站在老街的街道上,用手轻轻触摸古旧的墙体,任由心灵的脚步去追寻历史的踪影,任思绪在天空中回旋,耳旁的嘈杂声渐渐弱了下来,仿佛整条街都静止了。
踏着沿江的观景步道,抬望眼,江心洲处,岸畔旁,一艘艘货船静泊在河道。遥想千百年来,无数的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古徽州商帮巨贾穿梭在街头巷尾,街市店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江上泊船迷津来来往往,商埠漕运兴旺发达,俨然一幅鲜活的“清明上河图”。
唐宋元明清朝代的大通,该是何等的富庶繁华,江南一隅的古镇更像是“世外桃源”的居所。而所有的这一切,后来者们只能在梦里去回想曾经的荣光。
而今,背着旅行包,拿着手机举拍间,收录于相机镜头里的是坐在街边洗菜淘米的大妈,叼着烟打牌的大爷,坐在街边贩卖咸鱼干货的老奶奶,原始的老理发店,六代传人的手工秤杆老店。
在那么一瞬间,会让都市人发出“这才是生活”的慨叹。没有卖着山寨货的商铺,没有闹腾的酒吧,没有摩肩接踵的客流。只有古镇的安宁、闲适和与世无争。
它所呈现的,是一种淳朴、一种自然、一种原始,那是洗尽铅华之后的归真。
因为真,所以非比寻常,更显难能可贵!
走完700多米长的澜溪老街,尽头便是青通河畔,远眺恍惚间,萦绕在大脑里的依旧是江南水墨的诗情画意和那悠悠千载的大通往事。在穿越千年以后,来到了江南,虽然属于自己的又太短太短,但它并不苍白。
在镇领导一路相伴的解说中,我们知道长江铜陵段自明年起开始实施全面禁渔捕捞,部分水系列为长江重点自然保护区,并设置规划有江豚国家级保护区、有绿色纯有机蔬菜栽培基地,这都是未来的“金山银山”。
同时,根据最新监测数据,被列为濒危物种的江豚原有600多头,今年已增长到1000多头,正呈现良好的恢复势头。
我们为这样务实、有为的地方政府点赞!
毎个人心目中的小镇都各不相同,如缤纷心事,在美如斯的寂静岁月,风烟俱净。
江南水乡,
多想与你订立一份契约,
穿越千山万水,相约诗意水乡,
拂去梦中的魂牵梦绕。
梦寻千年,蓦然回首,亦幻亦真。
尾声:
作为一名营销策划人,走过很多的城市,看过各类的风土人情。
我们希望通过行走的印迹,记录下不同的精彩,以飨更多关注城市、风物、人文的朋友!大通古镇,一个低调、古朴,留住时光的小镇。